轴流泵厂家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隔空怼 | “IV类提标”之争 背后的3个真相

隔空怼 | “IV类提标”之争 背后的3个真相

发布日期:2018-08-13 作者: 点击:

关于污水厂提标的争议之事一直没停过,每次提标必然会在学术界、企业界、政府之间产生激烈的讨论,不过最近提标的争议被推向了一个新高度——世界最严排放标准是解决中国水污染的科学途径吗?


事件要从前些天发表在《给水排水》杂志2018年第7期上一篇论文说起。这次之所以引发很大关注,不仅是是因为这篇论文的观点掷地有声,而且发表方还很有来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管理中心、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北京分院做的一项联合发表论文“基于产污系数法测算城镇污水处理系统的主要污染物削减效能提升潜力”。


研究发现:


“准Ⅳ类”提标不可持续。用论文中的语言:“在水环境质量改善方面,简单利用污水处理厂提标对水环境质量进行改善可能是杯水车薪”、“”将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标准提到准Ⅳ类后再排到其中,是一种投资浪费”。!


论文通篇对于提标IV类从技术可行性到投入产出价值等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证分析,具备极强的参考性,此处不详细陈述论证过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到网上检索查看。


如今国内水资源极度短缺是我们面对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污水的再生利用无疑是缓解缺水状况的一种有效措施。国内的工程案例也能说明,目前再生水处理的技术是可以满足各种再生水应用技新处理排放标准的要求。所以高标准好像天生就带着正确的帽子,不容质疑。问题的关键是各个地方真的都需要这种高标准吗?


01我国的污水提标简史


有段排污的历史很多人应该都不是特别清楚。其实最早的时候,污水处理厂的排放没有单独的排放标准,用的都是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也就是大家熟悉的8978-88。


直到90年对这个标准进行了提升,变成1996版,这时候把城市二级处理厂分为123级排放标准。


2003年出了18918-2002版,这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单独排放标准。


在18918-2002版首次提出了一级A、一级B这两个指标。


10年后,到2005年,很多地方相继出台了各自的地方标准。


北京是第一个出台地方标准的,然后是天津的地方标准,去年巢湖流域又出了流域的排放限值,最近云南昆明又出了双五个地方标准,这些标准都远高于18918的一级A和一级B。也就是大概在这个节骨眼上,国家的标准开始进入在此修编,18918这个标准在2015年的时候出了一个征求意见稿,当时社会反响很大,各方也都很激动,最后没有达成共识,有待进一步论证再确认。


虽然没有结果,但提标之事也就从此不绝于耳,各地开始了各自的提标之路。


这就是国内提标的一段简史。


02国外发达国家的现行排放标准


身边不少去过国外考察的朋友,他们到了国外都会有一个特别的感触,人家的天真蓝,河流湖泊真干净漂亮,水质好到让人羡慕嫉妒,那这些发达国家到底是用了多高的标准呢?


下面是选取了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国家,我们可以看下他们的标准:


1)美国没有对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COD有要求,只有BOD的要求,有周均值BOD小于45mg/L,月均值小于30mg/L。


2)欧盟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COD<125mg/L;


3)瑞士对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COD没有要求,要求BOD<25mg/L;


4)丹麦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COD<75mg/L;


5)德国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出水COD<75~150mg/L之间,之所以有一个范围是对不同规模的城市污水处理厂进行了分类。


6)法国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COD<125mg/L;


7)英国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COD<125mg/L;


8)荷兰要求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出水COD<125mg/L;


不难看出,上述大多数发达国家是用了污水处理的二级排放标准,主流技术还是以活性污泥法为基础的生物处理工艺,二级处理工艺的出水COD通常小于60mg/L。


世界很多国家COD都基本在这个范围,考虑到一些外界的影响,大部分情况下COD会略高一些。


这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致情况。


03问题核心:“IV提标”争议背后的3个真相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到,高标准并不是好的环境必要条件,在西方国家的排放标准甚至表我们的现行的标准还要低。那我们就不禁会问,为什么我们还要再度提标?我们有能力应对IV类排放标准吗?再度提标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


为什么我们还要再度提标?


提标就意味着要上新技术,而在新技术里膜工艺是被关注最多的,所以膜厂商尤其是国内深度工艺的龙头企业被认为是推动标准不断提升的背后力量。


坦率地讲,这真是高估了国内膜厂商的活动能力。


随着膜工艺的成本不断降低,以及应用案例规模不断的壮大,以膜为首的深度工艺确实在提标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绝没有达到决定性的作用,不然今天膜领域的龙头企业的市值起码是现在3倍,至少会超过千亿级的体量。


污水处理作为公共服务,排放标准说到底还是政府是第一责任人,其他参与者只能算是市场行为,对其承诺的效果负责。


对于如今国内的经济体量,特别是在国家下定决心要搞环保后,治污的成本已是其次,可执行可考核有效果才是关键的因素。国家主要通过排放指标来管理,对于各地的特殊性,政府自然是最了解的,但要想短时间内容集中攻克治污难题,这种数字化的统一管理方式可能是被认为最为高效的方式。否则地方的考核很难执行,至少目前来讲考核的可操作性是个大问题。


这就像公司发展中的KPI难题一样,统一KPI肯定会存在不考虑每个人特殊性的问题,不统一KPI又会存在考核成本大,甚至难以考核的问题。KPI定低了大家不卖力,KPI定高了,大家认为这个不切实际。我们治污的过程中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难题。


我们现在的能力可以应对IV类排放标准吗?


很难!


高排放标准的出台,必然让国内设计和运行层面都是显得“猝不及防”,因为,这两个领域国内都缺乏实践层面的支撑。


我们在上面提到的国外排放标准里也能看到,即便是在发达国家,IV类标准也缺乏大规模应用和成熟的经验。


刚刚结速的环保督察回头看中,我们不难发现,现在我们很多地方的排放能力甚至连一级A都很难稳定实现,这就是现实情况。


真实情况可能更不尽如人意。作为环保从业者,我们知道即便是有些地方在数据上实现了一级A的标准,但我们的一级A是如何实现的?这里面的各种“神药和妙方”的大显神通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再度提标会造成什么样的局面?


为了应对各地“地表IV类”项目,国内各个设计院也是各显神通,把污水处理秘籍里各个门派的绝学都用了上去。


举个更形象的例子是,市面上的手机配置都在堆硬件拼参数,特别是内存动不动就是4G,现在已经标配8G内存了,而苹果手机的内存只有2G,但我们却发现世界上最流畅的手机仍然是苹果。内行人都知道决定手机的流畅度和用户体验的绝不是更高的硬件,而是一套软硬件深度融合的结果。


虽然行业不一样,但道理是相通的,治理污水靠堆末端的工艺是解决不了环境问题。现在不少项目在末端工艺上已经上了全套,生化、物化、高级氧化、吸附、膜分离,基本上用全了各种水处理单元工艺。


很显然,这种全套的高配工艺在投资和运行上会比现在的一级A还要高很多,多到什么程度?数量级的差别。


如此高的投入,能换来什么呢?TP、TN、COD等指标的有限提升,即便这样的高配,仍然没有人能拍胸脯保证出水的稳定性。


再加上中国的水质有自己的特性,比如:工业废水影响、低C/N比等一些列因素。同时,我们在运行管理维护水准、设备配置等层面比西方发达国家都还有较大差距,在这种情况下自然很难取得让人满意的治理效果。


不可否认,为了改善水环境质量,在有些地域适当提高点源排放标准是必要的。但是标准的执行不能仅仅停留在指标数值上,不是越高越好。排放标准越高,污水处理厂本身投资会呈现指数式提高,上游产业因生产药剂、材料会产生更多的资源浪费、污染物及温室气体的排放。


我们不希望看到的是为了去除那么一点点COD的指标,把污水处理厂最终变成了化工厂。


“没有调研就没有发言权”。在不做调研,没有了解当地特点的情况下,各地方污水厂跟风提标的行为就更值得商榷了,到头来这是会闹出笑话的。治污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更要在科学的指导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04写在最后


各地盲目跟风“高标准”是不科学的,我们一定要结合当地技术、经济、水环境等综合考量,既要推进提标改造项目,又要做到科学治理。这也是推进和实现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目标的核心精神。


在治污这件事上,各方的心已经在一条路上,这是我们近几年治污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我们在治污攻坚战里取得胜利的基石。心齐了,方向对了,劲儿就能往一处使,后面的问题就是方法论的问题,方法论的问题要交给懂方法的人。分工明确,各用所长,知其可以为,知其不可以为,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转自:北极星水处理网


相关标签:污水处理设备厂家

最近浏览:

在线客服
分享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人
电话
座机/手机号码
邮箱
邮箱
地址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