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流泵厂家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中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3)》发布

《中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3)》发布

发布日期:2023-09-08 作者:清华大学环境学院 点击:

8月25日,《中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3)》在“第二届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大会”上发布。

报告发布人清华大学环境学院陈吕军研究员介绍了《报告》编纂背景、总体思路和主要内容。《中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3)》由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牵头组织,主要基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清洁生产与生态工业研究中心、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与实践探索,进行系统总结提炼,经多方征求意见并讨论后形成。

报告作为系列年度报告的开篇之作,旨在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推动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报告共分为四篇12章,主要包括:源起与发展、政策与实践、成就与挑战、创新与发展四篇,从中国工业园区绿色发展历程、现状、政策工具、创新实践、示范试点、长江经济带园区、黄河流域园区、园区绩效评价、碳达峰路径、减污降碳协同、水管理创新、未来展望等章节,进行全面阐述与深入探讨。

本报告期望为工业园区科研、教育、管理、产业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提供参考与帮助,旨在激发更多的“园区人”行动起来,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为增辉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园区力量。


1694399234458068.jpg

陈吕军发布《中国工业园区绿色低碳发展报告(2023)》


一、源起与发展

过去40多年,中国工业园区发展筚路蓝缕、百折不挠。中国第一个园区是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振聋发聩。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1984年南巡对深圳特区的题字,给开发区定了调、指明了方向,推动了沿海14个城市的发展。1986年,邓小平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题字“开发区大有希望”,极大鼓舞了人心。一路走来,园区成功肩负起快速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使命。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园区名录,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有2543家,80%的工业企业已集中在园区,园区工业总产值占到全国的50%以上,碳排放占全国的31%,工业园区肩负着实体经济和降碳减污的重大使命。国家高新区和国家级经开区是我国最重要的两类园区代表。截至目前,全国117家高新区贡献了全国GDP的13.4%,承载了84%的国家重点实验室,36.2%的高新技术企业,坚实有力地彰显了高新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担当。全国230家国家级经开区,贡献了全国GDP的11.4%,税收收入的13.7%,进出口总额的21.5%,成为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正在成为改革开放新高地。


1694399292496485.png


二、政策与实践

“双碳”目标发布以来,针对园区绿色低碳发展,国家加强顶层设计,提出了“开展碳达峰试点园区建设”“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工程”“建设绿色工厂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产业园区循环化发展”“加强园区物质流管理”等一系列行动部署和工作指引。自2000年以来,国务院以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科学技术部等部委的各类重要文件中提及10余类示范试点园区,主要以生态工业园区、园区循环化改造、绿色园区、低碳园区等为抓手,开展了一系列绿色转型实践探索,积累大量特色案例,取得了积极成效。


1694399341585116.png


绿色发展的本质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这里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几次对绿色发展的论述。2015年10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讲:“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2016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从“解决”到“解决好”,从“人与自然和谐”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既强调了绿色发展的动作,更突出了结果。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五中全会上指出,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022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赋予绿色发展新内涵和新使命。国际上,绿色发展强调培育经济发展的同时,持续保持资源、环境及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并常用脱钩表达,即实现经济增长与资源消耗脱钩和环境影响脱钩,具体又可分为相对脱钩和绝对脱钩。对工业园区而言,提高园区资源产出率和碳生产率,是园区脱钩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


1694399369715670.png

1694399392913190.png


三、成就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园区历经40余年的发展,在国家层面形成了三大标志性示范试点园区:一是生态环境部、商务部和科技部联合推动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工业园区),截至2023年4月,全国共命名73个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二是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联合推动的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截至2023年3月,全国共有129家园区完成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的验收。三是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的绿色园区,近五年间共有5批225家绿色园区陆续入选,其中东部111家园区、西部78家园区、中部82家园区。

以下分别以生态工业园区、重点战略区域工业园区和国家高新区为例,分析其绿色低碳发展成效。2021年,生态工业园区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产值的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0%,工业用水重复率达77%。东部园区实施效果最好,其中碳排放消减率达9.47%,废水单位工业增加值排放量达3.06吨/万元。

长江经济带工业园区占我国省级及以上园区总数的44.2%,其中,国家级经开区占比为49.3%,国家高新区占比为44.2%,省级开发区占比为43.6%。长江经济带集中分布了我国近一半的省级及以上园区。长江经济带国家级经开区,能源产出率在0.40~82万元/吨标煤,水资源产出率在0.01~3.75万元/立方米,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在0.01~2.98千克/万元。数据表明,园区间发展差异较大,已命名的园区绿色发展指数较高。

以161个国家高新区为样本,分析三大类10余项关键指标,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和指数方法,综合评估2016年到2020年国家高新区的绿色发展绩效,绿色发展指数从76.97增长到87.22,增长了13.3%。能耗强度方面,从0.584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下降到0.464吨标煤/万元工业增加值,降幅超过20%。水资源消耗方面,国家高新区新鲜水耗从6.70下降到5.46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累计下降了14.6%。污染物排放方面,国家高新区工业废水排放强度均值为1.90吨/万元,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氮氧化物排放强度为0.43千克/万元,远低于3.26千克/万元的全国平均水平。


1694399493257145.png


在看到我国工业园区取得亮眼成效的同时,还应注意到其绿色低碳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结构性、根源性、趋势性压力尚未根本缓解。园区产业集聚带来产业复杂、碳排放高、污染集中、风险源多等挑战,推动园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协同降碳减污,是一项重大研究和实践课题。针对某化工园区的案例研究显示,园区污染末端治理的成本已然非常之高,末端治污难以为继。工业园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间“能源—水—固体废弃物”协同的产业共生体系薄弱,园区能源—环境系统需要设计循环共生的整体性解决方案。虽然部分园区已进入相对脱钩的发展阶段,但园区间绿色发展绩效水平差距依旧较大、生态效率提升制约复杂,污染物产生量大、温室气体排放高、工业耗能多,仍是制约园区生态效率的关键。园区实现降碳减污协同还面临四大难点,分别是:碳排放精准测算难、园区间低碳对标难、减碳潜力定量化难、路径和机制设计难,应着力“深、透、准”,建立工业园区碳核算、对标、降碳减污协同路径,还需考虑到未来国际贸易碳壁垒带来的新型挑战。


1694399521964956.png


四、创新与愿景

报告提出了促进园区绿色低碳发展的六大创新工作。

(1)园区“一芯四核”互馈式碳核算框架。一“芯”引领,是指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四“核”驱动,分别指:明确核算结果应用目标,划定核算工作范围边界;解析园区物质能量流动,建立温室气体核算清单;计算原理规范化、基础数据本地化、权责划分清晰化,精准测算工业园区各部门、各企业碳排放;说明核算工作关键过程,深挖核算结果应用潜力。核算框架在“一芯四核”的驱动下还应实现向上和向下的全流程跨尺度兼容可用,促进区域—园区—企业核算结果的有效衔接,助推全国统一规范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核算框架可应用于多场景决策支撑,指导园区掌握排放特征、制定减排政策、评价降碳绩效,助力园区以双碳促发展,持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


1694399653305118.png


(2)园区碳达峰路径十二字方略,即:以地定产,以产见碳,以碳优产。以地定产是基于园区已开发土地面积和单位土地面积产出,分析园区未来可实现的经济产值。以产见碳是通过已建土地、潜在新增土地等土地开发带动的产业发展预见不同产业的碳排放水平。以碳优产是基于产业发展预期所预见的碳排放总量,开展园区碳总量基准配额分配优化。统筹经济增长、资源产出率提升目标,从产业结构、存量/增量产业碳生产率提升目标和准入门槛等方面优化,制定园区碳达峰路线图,实现碳排放与经济发展脱钩。

(3)园区减污降碳协同路径。建立了高时空分辨率的园区本地化活动水平和排放因子,构建了园区多流节点物质-能量-碳流分析模型,描述物质能量流动特征,揭示园区全生命周期环境影响,为园区减污降碳协同提供管理决策。


1694399684564824.png


(4)园区基础设施共生。构建了园区能源-环境基础设施共生模型,揭示了1600家园区基础设施“能-水-污”共生系统的降碳、减污、节水潜力和成本效益。研究表明,基础设施共生可以每年减少园区温室气体排放860万吨、节约淡水30亿立方米、削减全系统成本为34~120亿元。

(5)园区清洁能源转型。面向2030年碳达峰目标,建立了减污降碳效益综合评估框架,计算分析了850家园区清洁能源转型成效。通过四种清洁能源转型路径的协同耦合,到2030年,可实现温室气体减排41%,协同削减SO2、NOX和PM2.5排放31%~43%,节约淡水20%。

(6)园区可持续水管理路径。从“取水—用水—废水处理—排放—废水再生回用—污水处理有机废气治理—污泥处理处置及资源化”等全过程,构建了“产品—车间—企业—园区—周边小流域”污染控制五级体系,提出了多维度集成的可持续水管理指数方法。

面向未来,报告最后提出了厚植园区绿色低碳循环底色的十大工程愿景,分别是:园区节能降碳增效工程、园区数字化转型工程、园区循环化发展工程、化工园区绿色安全工程、园区可持续水管理工程、工业污染协同治理工程、园区固废脱钩发展工程、园区产业创新服务工程、区域流域产业园区协调发展工程、中外合作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工程。


1694399726300957.png



声明:本文转自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标签:

最近浏览: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分享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人
电话
座机/手机号码
邮箱
邮箱
地址
地址